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
雌性体长11-14 mm,黑色。头部:复眼密覆棕黑色短毛,具3带:额灰色,覆黑毛,高为基宽的3.0-3.5倍,顶宽略大于基宽,基胛棕红色,亚圆形,两侧与复眼窄分离,或以基角与复眼接触,中胛长卵形,黑色,与基胛分离或连接,单眼棕红色,隆起,圆形;亚胛棕黑色,光裸;颜覆粉,灰色,着生灰白色长毛;口毛棕色。触角柄节和梗节灰棕色,着生黑毛和白毛,梗节的背突短,鞭节基环节背突钝,基环节长为宽的1.3倍,长为端环节的2倍,棕黄色,端环节黑色。下颚须浅棕黄色,第1节着生白色长毛,第2节长为竟的3倍,覆白毛夹杂少量黑毛。喙黑色,着生黑毛夹杂棕色毛。胸部:背板黑色,稍亮,覆黑毛和浅黄色毛,中央可见不明显窄纵条,背侧片棕色:侧板黑色,密覆白色长毛。足基节着生棕色毛,股节着生棕色毛,前足胫节基部2/3,中、后足胫节及跗节基部棕色,着生棕色毛,其余部分黑色,着生黑毛。翅透明,翅脉棕色,横脉处无暗斑,R4脉无附脉。腋瓣棕色,两腋瓣交接处具白毛。平衡棒棕色,球部两侧暗棕色。腹部:背板黑色,稍亮,覆黑毛,第2、3或第2.6背板两侧具灰白色不很明显的斜向的椭圆形斑,第2或第1-3背板两侧具棕色斑,各背板后缘具灰白色细横带;腹板基部浅黄色,第1.3腹板中央具黑斑,其后各腹板黑灰色,各腹板后缘具灰白色细带。
雄性体长12-14 mm,复眼具长的暗棕色软毛,上、下眼面大小约相等,仅近额缝处的眼面略大;触角较雌性的窄;下颚须浅黄色,第2节卵圆形,覆暗棕色毛;胸部板黑色,覆黑色长毛;腹部背板黑色,第1-3背板两侧具棕色斑。
雌性体长11-14 mm,黑色。头部:复眼密覆棕黑色短毛,具3带:额灰色,覆黑毛,高为基宽的3.0-3.5倍,顶宽略大于基宽,基胛棕红色,亚圆形,两侧与复眼窄分离,或以基角与复眼接触,中胛长卵形,黑色,与基胛分离或连接,单眼棕红色,隆起,圆形;亚胛棕黑色,光裸;颜覆粉,灰色,着生灰白色长毛;口毛棕色。触角柄节和梗节灰棕色,着生黑毛和白毛,梗节的背突短,鞭节基环节背突钝,基环节长为宽的1.3倍,长为端环节的2倍,棕黄色,端环节黑色。下颚须浅棕黄色,第1节着生白色长毛,第2节长为竟的3倍,覆白毛夹杂少量黑毛。喙黑色,着生黑毛夹杂棕色毛。胸部:背板黑色,稍亮,覆黑毛和浅黄色毛,中央可见不明显窄纵条,背侧片棕色:侧板黑色,密覆白色长毛。足基节着生棕色毛,股节着生棕色毛,前足胫节基部2/3,中、后足胫节及跗节基部棕色,着生棕色毛,其余部分黑色,着生黑毛。翅透明,翅脉棕色,横脉处无暗斑,R4脉无附脉。腋瓣棕色,两腋瓣交接处具白毛。平衡棒棕色,球部两侧暗棕色。腹部:背板黑色,稍亮,覆黑毛,第2、3或第2.6背板两侧具灰白色不很明显的斜向的椭圆形斑,第2或第1-3背板两侧具棕色斑,各背板后缘具灰白色细横带;腹板基部浅黄色,第1.3腹板中央具黑斑,其后各腹板黑灰色,各腹板后缘具灰白色细带。
雄性体长12-14 mm,复眼具长的暗棕色软毛,上、下眼面大小约相等,仅近额缝处的眼面略大;触角较雌性的窄;下颚须浅黄色,第2节卵圆形,覆暗棕色毛;胸部板黑色,覆黑色长毛;腹部背板黑色,第1-3背板两侧具棕色斑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复眼密覆短毛,具3带;额高为基宽的3.0-3.5倍,基胛两侧与复眼窄分离;亚胛光裸,亮棕黑色;颜灰色,着灰白色毛;触角柄节和梗节灰棕色,鞭节基环节棕黄色,端环节黑色;胸部侧板覆白色长毛;翅R4脉无附脉,翅横脉无暗斑;腹部背板黑色,第2、3或第2-6背板两侧可见灰白色斜向的圆形斑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黑龙江(辰清、虎林、饶河)、吉林(珲春、安图、敦化、汪清、长白山)、辽宁(宽甸、新宾)、内蒙古(奈勒木图、呼伦贝尔、鄂伦春旗、兴安盟)、山西(文水);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翅横脉无暗斑,下颚须粗短和腹部背板形态,类似于突额瘤虻组H.montana group的光额瘤虻H nitide[rons (Szilady),但光额瘤虻的亚胛仅中央部分光裸,额较窄,高为基宽的3.5-4.0倍,体较大,15-17 mm。本种瘤虻据文献,是古北区北部的种类,故山西文水的记载有待考证。
标本信息